一天晚上,一群工人发现,工厂高层和管理人员在偷偷地变卖自己工厂的机器和原材料,他们迅速意识到这是大规模裁员的第一个信号。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单独谈判中拒绝合作,并开始占领工厂。管理层出乎他们意料突然消失,只留给他们一个半空的工厂。随着周围世界和生活的崩塌,新的愿望开始出现。,评论:35,20180705@SKC
@@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失眠啦
@@
资产阶级上层建筑腐朽后无产阶级如何自救。理是这么个理,全片基本就是在“坐而论道”,说的也太少,太浅
@@
highly intellectual, something reminiscent of 2 or 3 Things I Know About Her at ICA
@@
前半部分非常达内兄弟 后半部分剪接全崩 一顿乱炖 新导演拍三小时戏就是red flag
@@
“啊!!!世界!!!你总是在伤害我们,但我们爱你。”“光亮、阴影、热量、愉悦、悲伤友谊、希望、出生成长、吸大麻、工作、去世、再来一组,欺骗、诚信、回忆、幻想、面包、酒、香肠、牛奶、山羊、猪 疾病、治愈、死亡、永生、复活。现在算什么?短暂的历险吗?现在,在这个时空,仅此而已吗?等它结束了,我们会发觉吗?”
@@
好长,没看完
@@
以鸵鸟为界限,前半现实调后半荒诞调,一部融合了舞台戏剧、纪录等多样叙述风格的电影,并添加音乐元素(非音乐剧),反映中国制造冲击背景下的西欧经济衰退现实,提出后资本主义时代困境和问题,却巧妙地规避发表观点,不回答,社会现实主义。实验性很强,推荐~
@@
原以为只是一场简单的工人罢工,展现一群乌合之众的失败?当知识分子介入这场罢工,就变成一场运动,当地下的枪被挖出来,就有可能演变成一场起义。当今的时代,工人压根就没有起义的想法,反抗的是一个无形的制度,是非常虚幻的反抗。只有工作和金钱才是最迫切的东西,工人的自治是为了把工厂重新运作起来,知识分子也在这家工厂进行工人自治的实验,双方都获得满足。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到底是自我瓦解还是自行修复没有答案。
@@
工人阶级面临的没有工作可做的问题,全球化使得老板可以把资本放到劳动力价格更便宜的地方,昨天看了一个法国的,今天是葡萄牙工人阶级现状,这个结果比较好,遇到了一个有能力帮助他们的研究人员。可能以后机器人大量的应用之后,只要有身份证,大家每个月卡里就固定有钱花,然后在家或者社区愿意干嘛就干嘛,可我们能否走到这样的理想状态呢?!
@@
以一部分为论据交错论证另一部分
@@
平遥看的 想起来居然没打分 自然是因为不太喜欢啦
@@
快进看了一个多小时,避免“开会五小时就为讨论是否该请个会计”这样浪费时间
@@
#2018IFFR# 2017年双周的费比西奖,也在平遥颇受好评。有法式辩论电影或者纪录片式的段落还好,歌舞片和摇滚片还乱入就真是神经刀了。摄影的近景运动镜头很有力,拍出了胶片质感。虽说闲笔太多,主角身上戏有点散,但又形不成群像;不过影片确实图解并讨论了当今世界无解的多重矛盾,反思了左翼运动
@@
Modern-day Tout Va Bien Didn't quite work
@@
2018506 三星好片
@@
少见的葡萄牙电影,三个小时却只有英文字幕,看得我好吃力。但是它是个很有探索精神的作品,把剧情、纪录、舞台剧巧妙地、反复地揉合在一起,极有趣、丰富地讲述了工业时代结束给世界带来的众多问题。如果有中文字幕我会获得更多的享受与乐趣。
@@
迄今平遥展最爱!虽左倾的立场先置,但反思左的空想也深刻,解构资本主义需要的远不止简单阶级革命。不少桥段直接以讨论展开《资本论》,但无疑多视角的矛盾展现,穿插着的寓言式表现,以歌舞揭示电影中的drama不能真正拯救无产者的自嘲,也不乏对未来的期冀,使一向空想的议题有了坚实基础。
@@
为嘛我看的水果牙的片子都感觉比较文艺
@@
从结构上讲有点散,但是创作的意义非凡
@@
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电影,映前见面会时,导演说这部电影有5个编剧,其实一部非常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只是后半部分加入了音乐的元素。片子很棒,其实就是一个工人自我管理工厂的实验,面临破产失业的工人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资本主义。
@@
冗长缓慢无趣无法忍受
@@
年轻工人的部分都很美,镜头从女友的胸部推到雀斑。破败工厂里的嬉戏玩耍,大概是人们面对破败世界的唯一可行之事。音乐选择也可爱,歌舞是不得不给到的兴奋的假想。研究者的线索有点画蛇添足,但也觉得,把自己作为足放进去,才能平衡出人们真切的呼吸空间。
@@
需要拍3小时吗?只喜欢鸵鸟出来的高光时刻
@@
三小时长,意外地好看!透过一个电梯工厂的倒掉,几名工人间互相抱团又起疑的微妙心理,还有他们各自的家庭生活,探讨资本主义的终极命运,并进行了工人自我管理实验。用了很多纪录片拍法,甚至采访,也偶有舞台剧乱入,总体时代性和真实感很强。“中国人都开上了车,抽起了雪茄,但也笼罩在污染之中”
@@
生硬紛雜的資本主義批判電影,算滿有意思。
@@
0610 50±
@@
38
@@
2 APR 2018 (4) 優雅地無聊、市郊破落的空鏡。就是喜歡,私人醒多半星鼓勵。。。
@@
#HKIFF#惊喜,破败萧条的气息很喜欢。用真正的工人拍出了纪录片感,因为真实才有力量。加入社会学家的介入观察角色也很棒,政治的学术讨论和实际发生的世界融合得毫不生硬。片尾才知是致敬一个存在过三四十年的真正的自治工厂,有点厉害。遗憾之处是跳过了工厂是如何走上正轨的,这是最难的部分
@@
35 非常多形而上的讨论,三小时看下来非常费脑
@@
选材很吸引人,但是看起来像是不断地在换导演和剪辑。从实现题材的故事片跳越到纪录片风格再跳跃到对话驱动的思辩电影再跳跃到荒诞风格的歌舞片。导致电影没有现实意义带来不了思考故事性也弱,特别这电影时长还长达三个小时。
@@
论文的构建方式、情绪(诸多间离段落)和人物叙事的淡化,以及关于生产资料转移的设想,某种程度上甚至要比肯洛奇更进一步。
@@
好久没看这么长的电影了。
@@
Hardcore破产清算片,前半纪录片笔法对关厂裁员流程实操层面做了清晰叙述。法左经济学家论战很有趣了,但不熟这方面的人可能较难get到笑点。歌舞片段落差点以为情节圆不回来了要用乌托邦结尾,最后还是以男主之口说,we are CAPITALISM。@IFFAM
@@
与近年来贴近诗性的葡语片相比,画风迥异。萧条处的新现实主义,自娱时的阿基式嬉皮蓝领朋克,像在看一部老电影。
@@
工人阶级电影
@@
资本主义的暗疮。当然,没有完美的制度。
@@
没有只停留在展现阶级对抗。最后一小时里,后资本后工业时代困局,“欧洲左翼”圆桌会谈间纸上谈兵的想象与现实情境的错位,带有appropriation嫌疑的导演介入(找了个马克思一样的大胡子啊),现状远比我们一厢情愿的“阶级斗争”要错综复杂。“我们没人想运营工厂,我们需要的是稳定,需要钱来买吃的,付账单,来供孩子上学。我们没人会成为打倒资本主义的历史性人物,不管这多么让你讨厌,这就是我们。我们就是资本主义。你说的什么,成为欧洲左翼的参考范例,就是一派胡言。那种左派发言是最鬼扯的。如果你想将世界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那不会是左翼和右翼,而应该是,一排人认同并接受现在这个世界,而另一派人,他们愿意舍弃舒适,手机,登月,特百惠。不幸的是,没有人愿意舍弃这些中的任何一个。根本没那一派人。而且人越穷,就越想成为另一派。
@@
这部电影更多的说白了工人自身的限制以及不切实际的空想。
@@